明确不同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不同需求和定位,因地制宜选择技术组合实现海绵城市目标。我国幅员辽阔,降雨特征和地形地貌差异---,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差异---。
很明显,各个城市面临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和水文化问题也不一样。夏季降雨集中的华北城市、与具备“梅汛”和“台汛”两个雨季的东南城市必然有不同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如何根据自身的降雨特征和地形地貌以及城市发展阶段,来确定适合本地的海绵城市建设定位和目标;如何因地制宜地选择技术组合,来实现自身目标,这些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是值得关注的。
通过绿色生态方法与灰色基础设施的有效结合,全方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到2020年,全省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的目标,已经对海绵城市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海绵城市建设必须由大生态格局出发,由多部门、多学科协同联动,任务繁重而又紧迫,我们准备好了吗?
海绵城市规划的新认识
体现本地特色的特色指标的研究
关于构建指标体系的误区,因为编制海绵城市规划的指标,基本是根据住建部的考核办法以及省的海绵城市实施方案来的。这种生搬硬套导致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我们定指标的数值缺乏对地方实际的考量,海绵城市建设施工材料,举个例子,像南方地区其实对雨水资源化利用的需求很低,如果按照考核办法要求的3%去定目标,那么就会存在明显的经济性问题。第二个问题指标选取缺少对地方特色的体现,所以应该增加地方特色指标方面的研究,云南海绵城市建设,比如应对粤北山地城市提出水土流失面积的指标要求、对水网密布地区提出天然湿地保持率的指标要求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