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在发菌期间是菌丝生长阶段,菌丝的生长需要吸收氧气,排出---,有充足的氧气菌丝才能完成有效的营养积累,这样到出菇的时候产量才会高。近年来菇农大多采取不覆土蘑菇架养殖方法,单行排放,蘑菇支架,两头出菇的方法,层与层之间隔开,蘑菇支架,袋与袋之间留一定间隙,以利于降温。单排放只要补水及时,加强管理同样能获得高产。现在食用植的经济效益较好,从事生产的农户也越来越多。
越夏管理:春季栽培香菇,采用室内越夏和室外遮阴越夏均可。越夏要在遮荫、通风较好的条件下进行,袋内温度控制在28℃以下,空气相对湿度60%左右,不能过多翻动菌袋。菌袋吐黄水过多时,可通过刺孔,放出黄水,但刺孔时不要刺伤原基。
秋季出菇管理
温度、湿度及通风管理:香菇出菇采用高棚层架式出菇方式,当棚内气温稳定在22℃以下时进行上架管理,蘑菇支架,选择晴天将菇袋搬入菇棚,通过振动和温差---,促使菇蕾发生。
发菌:发菌期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创造适宜的生活条件,促使香菇菌丝顺利萌发,定植、蔓延生长,至长满全袋,并完成转色,为出菇打下基础。
菌袋堆放管理:接种后的菌袋采用双排顺式摆放,垛高10~12层,排与排间留10~40cm通道,有利于空气流通。随着外界气温升高,当菌丝圈直径长至5~8cm时,可改为“井”字型排放,每垛高为6~8层,排与排间留10~40cm通道。
发菌条件控制:
温度:调节室温在10~25℃,袋温高不超过28℃。尽量做到恒温养菌,一般温差不宜超过3~5℃。
湿度: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0%~65%。
通风:注意通风换气,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