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板的维护和清洁:气相色谱仪准备检修前,切断仪器电源,首先用仪表空气或氮气对电路板和电路板插槽进行吹扫,吹扫时用软毛刷配合对电路板和插槽中灰尘较多的部分进行仔细清理。操作过程中尽量戴手套操作,防止静电或手上的汗渍等对电路板上的部分元件造成影响。吹扫工作完成后,应仔细观察电路板的使用情况,看印刷电路板或电子元件是否有明显被腐蚀现象。对电路板上沾染有机物的电子元件和印刷电路用脱脂棉蘸取酒精小心擦拭,电路板接口和插槽部分也要进行擦拭。
1952年james和martin提出气液相色谱法,同时也发明了个气相色谱检测器。这是一个接在填充柱出口的滴定装置,国产气相色谱仪,用来检测脂肪酸的分离。用滴定溶液体积对时间做图,得到积分色谱图。以后,他们又发明了气体密度天平。1954年ray提出热导计,了现代气相色谱检测器的时代。此后至1957年,赛里安气相色谱仪,是填充柱、tcd年代。
1958年gloay提出毛细管,同年,mcwillian和harley同时发明了fid,国产气相色谱仪,lovelock发明了电离检测器aid使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提高了2~3个数量级。
20世纪60和70年代,由于气相色谱技术的发展,柱效大为提高,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发展,提出了痕量分析的要求,又陆续出现了一些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检测器。如1960年lovelock提出电子-检测器ecd;1966年brody等发明了fpd;1974年kolb和bischoff提出了电加热的npd;1976年美国hnu公司推出了实用的窗式光电离检测器pid等。同时,河北气相色谱仪,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原有的检测器在结构和电路上又作了重大的改进。如tcd出现了衡电流、衡热丝温度及衡热丝温度检测电路;ecd出现衡频率变电流、衡电流脉冲调制检测电路等,从而使性能又有所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