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球技术一般由抛球、挥拍触球两部分组成。各类发球共同的关键点是:
1抛球要稳定,包括抛球的高度和抛球后球上升与回落的线路要稳定。
2触球点的高度要适当,自动乒乓球发球机,发急长球时触球点要低些,发近网短球时触球点要高些。
3球在本方台面的着台点要适当,发长球时要在球台的端线附近,发短球时则在台中位置。
4握拍时虎口不宜过死,以-手腕和手指的灵活性。
5引拍尤其是手腕的引拍动作要充分。
乒乓球所谓的力量,其实讲的是乒乓球的物理运动速度。
乒乓球很轻,要达到-的速度并不需要多么大的力量,而触球瞬间的拍速以及其后的加速却-。体校小孩打出很有“力量”的球,其实是他们的挥拍速度快,而不是力量大。我们一般人追不上兔子和老鼠,是因为兔子和老鼠的小,速度快,他们的力量并不大。
我们打球,目标虽然是球,但是我们体内的肌肉要克服的不光是球的惯性,还有拍子的,训练型乒乓球发球机,以及我们本身肢体的(关节另外一侧阻抗肌的阻抗也起了-的作用)。-和小孩所要克服的球和球拍的是相同的,但是要克服的肢体的是差别很大的,造成-在打乒乓球方面的优势,家用乒乓球发球机,没有其他力量项目那么明显。如果阻抗肌不能完全放松,那么自然连小孩都拼不过了。
因此总是讲“力量”,必然误导大多数人,造成身体肌肉紧张(使力),反而速度发不出来。也就是-渠道不畅,因为你的力量,都消耗在自己身体里面了,被阻抗肌消耗了。你说力拔山兮气盖世,他必然会咬紧牙关全身绷紧憋足了劲准备狠狠地击球,乒乓球发球机,这种情况下速度怎能出得来?
如果能把“力量”的概念复原成“速度”,而现在讲的所谓“速度”(回合速度或者起板早晚)用另一个更合适的概念来替代,应该能纠正人们对乒乓球“力量”的误解。
乒乓球的四大要素应该是“速度(原来的力量)、-和频率(原来的速度)、落点和旋转”,跟传统的力量关系不大。“狠、快、变、转”应该改成“快、早、变、转”。
把追求所谓的“力量”转而追求触球瞬间的拍速,能量更多的传递给了球,而不是消耗在自己身体里面。这样“-力”就自然出来了。
1击球前的准备包括站位,抛球引拍
左脚稍前,身体略向右偏转,左手掌心托球置于身体前右侧,左手将球向上抛起,同时右臂内旋,使拍面角度稍前倾,前臂手腕自然下垂,肘关节高于前臂,向身体右后方引拍。
2 击球时
当球从高点下降至网高时,击球右侧向右上方摩擦,触球一瞬间拇指压拍,手腕从右后方向左上方挥动。球击出后落点接近自己方的端线。
3 击球后
手臂继续向左前方挥动并迅速还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