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怎样减少铜损和铁损
1、选用---的电流密度;
2、减少匝数,但会增加磁心的磁通密度而增加铁损,当铜损明显高于铁损时使用,慎用;3、改变变压器工艺以减少绕组交流电阻.方法有主要有减小铜线直径(不能减少总截面积),增加初次级相邻面(会增加初次级分布电容),减小初次级距离(会增加初次级分布电容),线圈疏饶等;4、改变电路工作参数以减少交流电阻,比如降低开关频率,但是会增加磁心的磁通密度而增加铁损,当铜损明显高于铁损时使用,慎用;5、使用---电阻率的导线.
减少铁损
1、改用功耗参数---的磁心材料,比如使用tdk的pc50材料替代pc40材料;2、降低磁通密度,但会增加线圈匝数而导致铜损增大,慎用;3、改变电路参数,比如降低开关频率,但会同时增加磁通密度,慎用,---时配合绕组匝数调整;4、合理热设计,利用磁心材料温度与损耗曲线中的谷值;综合方法1、根据各自散热条件,合理分配铜损铁损比例;2、合理设计磁心的磁通密度和工作频率,使磁心工作于---的fb组合状态.
干式变压器对于散热和保护是如何进行的
干式变压器的安全运行和使用寿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变压器绕组绝缘的.绕组温度超过绝缘耐受温度使绝缘破坏,是导致变压器不能正常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变压器的运行温度的监测及其报警控制是十分重要的,温控系统的主要功能如下:
1、风机自动控制:通过预埋在低压绕组热处的pt100热敏测温电阻测取温度信号.变压器负荷增大,运行温度上升,当绕组温度达110℃时,系统自动启动风机冷却;当绕组温度低至90℃时,系统自动停止风机.
2、超温报警、跳闸:通过预埋在低压绕组中的ptc非线性热敏测温电阻采集绕组或铁心温度信号.当变压器绕组温度继续升高,若达到155℃时,系统输出超温报警信号;若温度继续上升达170℃,变压器已不能继续运行,须向二次保护回路输送超温跳闸信号,应使变压器迅速跳闸.
3、温度显示系统:通过预埋在低压绕组中的pt100热敏电阻测取温度变化值,直接显示各相绕组温度,可将温度以4~20ma模拟量输出,若需传输至远方(距离可达1200m)计算机,可加配计算机接口,1只变送器,可同时监测31台变压器.系统的超温报警、跳闸也可由pt100热敏传感电阻信号动作,进一步提高温控保护系统的---性.
根据使用环境特征及防护要求,干式变压器可选择不同的外壳.通常选用ip20防护外壳,可防止直径大于12mm的固体异物及鼠、蛇、猫、雀等小动物进入,造成短路停电等故障,为带电部分提供安全屏障.若须将变压器安装在户外,则可选用ip23防护外壳,除上述ip20防护功能外,更可防止与垂直线成60°角以内的水滴入.但ip23外壳会使变压器冷却能力下降,选用时要注意其运行容量的降低.
变压器短路故障原因
因变压器出口短路导致变压器内部故障和事故的原因很多,也比较复杂,它与结构设计、原材料的、工艺水平、运行工况等因数有关,但电磁线的选用是关键.从近几年解剖变压器,对其事故进行分析来看,与电磁线有关的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1、基于变压器静态理论设计而选用的电磁线,与实际运行时作用在电磁线上的应力差异较大.
2、目前各厂家的计算程序中是建立在漏磁场的均匀分布、线匝直径相同、等相位的力等理想化的模型基础上而编制的,而事实上变压器的漏磁场并非均匀分布,在铁轭部分相对集中,该区域的电磁线所受到机械力也较大;换位导线在换位处由于爬坡会改变力的传递方向,而产生扭矩;由于垫块弹性模量的因数,轴向垫块不等距分布,会使交变漏磁场所产生的交变力共振,这也是为什么处在铁心轭部、换位处、有调压分接的对应部位的线饼首先变形的---原因.
3、抗短路能力计算时没有考虑温度对电磁线的抗弯和抗拉强度的影响.按常温下设计的抗短路能力不能反映实际运行情况,根据试验结果,电磁线的温度对其屈服---?0.2影响很大,随着电磁线的温度提高,其抗弯、抗拉强度及延伸率均下降,在250℃下抗弯抗拉强度要比在50℃时下降10%以上,延伸率则下降40%以上.而实际运行的变压器,在额定负荷下,绕组平均温度可达105℃,---温度可达118℃.一般变压器运行时均有重合闸过程,因此如果短路点一时无法消失的话,将在非常短的时间内(0.8s)紧接着承受第二次短路冲击,但由于受短路电流冲击后,绕组温度急剧升高,据---094的规定,允许250℃,这时绕组的抗短路能力己大幅度下降,这就是为什么变压器重合闸后发生短路事故居多.
4、采用普通换位导线,抗机械强度较差,在承受短路机械力时易出现变形、散股、露铜现象.采用普通换位导线时,由于电流大,换位爬坡陡,该部位会产生较大的扭矩,同时处在绕组二端的线饼,由于幅向和轴向漏磁场的共同作用,也会产生较大的扭矩,致使扭曲变形.如杨高500kv变压器的a相公共绕组共有71个换位,由于采用了较厚的普通换位导线,其中有66个换位有不同程度的变形.另外吴泾1l号主变,也是由于采用普通换位导线,在铁心轭部部位的高压绕组二端线饼均有不同翻转露线的现象.
5、采用软导线,也是造成变压器抗短路能力差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早期对此认识不足,或绕线装备及工艺上的困难,制造厂均不愿使用半硬导线或设计时---无这方面的要求,从发生故障的变压器来看均是软导线.
6、绕组绕制较松,换位或纠位爬坡处处理不当,过于单薄,造成电磁线悬空.从事故损坏位置来看,变形多见换位处,尤其是换位导线的换位处.
7、绕组线匝或导线之间未固化处理,抗短路能力差.早期经浸漆处理的绕组无一损坏.
8、绕组的预紧力控制不当造成普通换位导线的导线相互错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