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锦服装】中国风汉元素定制、汉服设计制作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有礼仪之大,谓之夏。
巍巍华夏,天下炎黄。
华夏有衣襟带天地,
华夏复兴衣冠。
我们说汉语、写汉字,
却遗忘了穿汉服。
汉服究竟有怎样迷人的---?
在邻邦,乐山汉服,朝鲜半岛有韩服、日本则有和服。
和服的和是日本的大和民族,
藏袍的藏是藏族-,
旗袍的旗,旗人、是满族-。
那我们汉族呢?
当然是我们的大汉民族了。
我们说到汉服的起源,
可追溯到以前黄帝锤衣裳而治天下的时候,
只不过到了1645年,
---入关,
由于统治者以“不从者斩”的手段剃发易服。
汉服逐渐的退出汉族人的视线…… ……
但汉服作为一种民族标志,
本身就不能消亡掉,
它现在存活于历史发展的夹缝当中。
三千多年来,
汉服影响了整个亚洲的服饰体系,
但每个时期却又不同。
它代表不了周朝,代表不了唐朝,
同样不代表今天。
它就是一个民族符号,
无法代表却又见证着秦、汉,
见证着隋、唐,
见证着大明朝,
见证着今天和未来!
在文化发展和民族交融过程当中形成的汉族服饰,
是上历史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我们彼此之间为“同袍”。
我们从事着一项民间运动——汉服复兴!
我们以“传承华夏文明,振兴民族精神”,
作为共同的信念。
通过宣扬汉族文化,
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喜爱上我们的民族文化。
韩国的韩服作为较庄重的民族服饰,在---礼、婚礼、葬礼、祭祀或其他的重要场合,就可以当做常服来穿的,为何汉服不可。
在中国,每遇重大节庆,
其他的民族都穿着自己的民族服饰。
为何不见我们华夏汉服?
汉服才是我们正统的传统民族服饰。
中国自古就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
我们是否也应该稍稍放慢脚步,
留心一下那些渐行渐远的民族文化,
等一等流淌在历史长河里、
那些慢慢消逝的传统印记呢?
汉服,作为汉文化的结晶,
也与这些的文明一起,
早已和华夏儿女血脉相连!
汉服复兴运动自2002年至今,已取得了许多成绩,九微不必一一详述。如今,喜爱汉服的同袍越来越多,汉服元素也越来越多被时装设计所吸收采纳。
汉服走进日常,是古老的中国与时俱进的;
汉服走进节日,是悠久的文化传承至今的精神!
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陌上长歌,与子同吟。
学习汉服文化,男士汉服定制,推广汉服文化,不仅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更是将中华文化发扬广大。
在我们的眼中,服饰似乎只是裹体以遮羞、御,似乎只是身体之外的表象。印度---中有“天衣派”亦称“空衣派”,即终年赤身,示外缘放下而---内心之修行,以期合道。
而中国不是如此——上古已无信无证,则不必考虑,自有史以来《尚书·武成》曰:“谆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古注家多曰上古圣王垂衣拱手而天下自治理,古装汉服定制,“无为而治”自是不差,却并非如此简单。这一“垂衣”与一“拱手”之间,道理极深,切不可就此滑过。
船山《-内传》曰:乾本有此四德,而功即于此效焉。以其资万物之始,则物之性情皆受其条理,而无不可通……而要与以分之所宜,故其利者皆其正;而唯其正万物之,正万世之纪纲,则抑以正而利也。盖衣裳之制,亦有此四德。据传,黄帝令嫘祖养蚕制衣而人禽始别。于是可以这样说,人之为人,乃人之有衣裳。人与物之别,人与人之差等,皆因衣裳之制度而得有所安置。且衣服之制非全因人约,亦因自然,圣人效天地万物之性情条理而有衣服之制度。衣裳意味着一种差异、区别,《礼记》曰“礼以别异”,于中国传统而言,衣裳之制正是礼的体现。
中国为礼制,故后人为中国之制乃为“衣冠之治”,中国则被称之“衣冠之国”。《礼记》谓“礼者,天地之序也。”---蔚芝先生曰:“礼者,天命秩序之原,民彝物则之要,人心世道,惟斯大。”而衣裳可以说是礼的的一种表征。小小一套服装,干系着整个制度、礼乐文明。衣裳虽小,而不小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