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材力学性能是-35无缝管终使用性能机械性能的重要指标 ,它取决于35无缝管的化学成分和热处理制度。在35无缝管标准中,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规定了拉伸性能抗拉强度、屈服强度或屈服点、伸长率以及硬度、韧性指标,还有用户要求的高、低温性能等。
抗拉强度σb
试样在拉伸过程中,35无缝管,在拉断时所承受的力fb,除以试样原横截面积so所得的应力σ,称为抗拉强度σb,单位为n/mm2mpa。它表示金属材料在拉力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
屈服点σs
具有屈服现象的金属材料,试样在拉伸过程中力不增加保持恒定仍能继续伸长时的应力,称屈服点。若力发生下降时,则应区分上、下屈服点。屈服点的单位为n/mm2mpa。
上屈服点σsu:试样发生屈服而力下降前的应力; 下屈服点σsl:当不计初始瞬时效应时,屈服阶段中的应力。
屈服点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fs--试样拉伸过程中屈服力恒定,n牛顿so--试样原始横截面积,mm2。
断后伸长率σ
在拉伸试验中,试样拉断后其标距所增加的长度与原标距长度的百分比,称为伸长率。以σ表示,单位为%。计算公式为:
式中:l1--试样拉断后的标距长度,mm; l0--试样原始标距长度,mm。
断面收缩率ψ
在拉伸试验中,试样拉断后其缩径处横截面积的缩减量与原始横截面积的百分比,称为断面收缩率。以ψ表示,单位为%。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s0--试样原始横截面积,mm2; s1--试样拉断后缩径处的少横截面积,mm2。
35无缝管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有不同的形状,用于工厂机械化的施工,应用比较的广泛。有时候会发现后35无缝管的壁厚不均匀,那么具体是怎样的情况呢?下面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希望对您有帮助。
1、螺旋状35无缝管不均的原因是穿孔机轧制中心线不正、两轧辊的倾角不等或者是顶头前压下量太小等的调整原因造成的壁厚不均匀,一般沿35无缝管的全长呈螺旋状的分布。方法就是调整穿孔机轧制中心线,使两轧辊的倾角相等,按轧制表给定参数调整轧管机。
2、头、尾部壁厚不均的原因是管坯前端切斜度、曲折度比较的大、管坯定心孔不正,比较溶体形成35无缝管头部壁厚不均。穿孔时延伸系数太大、轧辊转速太高、轧制不稳定。穿孔机抛钢不稳定易形成毛管尾部壁厚不均。方法是检查管坯的,避免管坯前端切斜度、压下量大,更换孔型或检修均应校对定心孔。选用较低的穿孔速度,-轧制的稳定性和毛管壁厚的均匀度。当轧辊转速调整后,匹配的导盘也做相应调整。
3、直线状的壁厚不均匀的原因就是芯棒预穿鞍座高度调整的不合适,芯棒预穿时接触到某一面的毛管,致使毛管在接触面上温降过快,形成壁厚不均甚至是拉凹缺点。连轧轧辊空隙过小或者过大。轧管机中心线的误差。单、双机架压下量不均,会形成35无缝管单机架方向超薄(超厚)、双机架方向超厚(超薄)的直线型对称误差。方法是调整好芯棒预穿鞍座的高度、-芯棒与毛管对中。更换孔型及轧制标准时应丈量轧辊空隙,使的实际的轧辊空隙与轧制表保持统一。
35无缝管的轧制加工解析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广泛采用有限要素法fem,近伴随着计算机输出的发展,解析技术已由二维向三维的变形解析发展。由此提高了产品的尺寸精度和,以下介绍具有代表性的解析技术。
延伸轧制的解析技术
芯棒连轧管机采用芯棒和孔型辊进行轧制,因此与板轧制不同,在轧辊圆周方向上存在着轧辊和芯棒没有接触的自由变形区。由于该自由变形区是在下个机架上被轧制,因此为正确理解芯棒连轧管机的综合特征,对包括自由变形区在内的变形进行预测是很重要的。
这种复杂的变形预测如果采用以往的高速缓存实现算法是无法获得高的精度,因此就需要-的解析。考虑到轧制方向剪切变形,采用普通扩张平面变形解析进行近似三维解析。结果可知,计算值和实验值较一致。
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完全三维有限要素法解析技术的开发,它还能用于机架间张力影响的解析和轧辊与管坯的速度差的解析。
定径轧制的解析技术
采用定径轧制时由于内面没有工具,因此在轧制厚壁管时轧材的内面形状不整齐。采用三辊式轧机时,轧材的内面形状呈六角形。通过采用三维有限要素法解析,明确了这种内面棱角现象的发生机理和应采取的对策。在采用接近正圆的椭圆率=0.986的孔型时能获得基本均匀的壁厚,但在采用接近正圆的椭圆率=0.960的孔型时则出现清晰的内面六棱角。采用本解析能预测用张力减径机轧制时壁厚的变化,弄清了轧辊孔型特性和机架间的张力对内面六棱角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