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展望浅谈高强灌浆料在结构加固修补技术中的应用:高强灌浆料的主要技术指标对于结构加固修补工程,由于其特殊性,往往要求加固修补效果好,工期快和易于施工等特点。因而,体现于灌浆料上的要求即为其流动度、膨胀率、早期和终强度以及凝结时间等指标。1灌浆料的要求1.1流动度 表示材料流动性能的方法国际上有三种,即流动度法、漏斗法和坍落度法。它们的限界值分别是:流动度法的限界值***240mm;漏斗法流出时间范围是8±2s;坍落度法的限界值***25cm.
目前,我国普遍采用流动度法考查灌浆料的流动性能。如果没有---的流动性能,狭小的空间是灌不进去的,达不到饱满填充的效果,即使其他性能再高,对灌浆工程模板安装完毕后应对其平面位置、顶部标高、节点联系及纵横向拉杆稳定性进行检查,模板垂直度不得超过5mm。为防止如果裂缝一拆模时就发现,则裂缝有能是以下四种裂缝,塑性沉降裂缝、新老混凝土交界处冷缝、水线裂缝、拆模时的自收缩裂缝,再根据植筋技术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混凝土加固改造技术。它是在需连接的原有混凝土构件上根据结构的受力特点,确定钢筋的数量、规格和位置,在原构件上经过钻孔、清孔、注入植筋胶粘剂,再插入所需钢筋,使钢筋与混凝土通过结构胶粘结在一起,然后浇筑新混凝土,从而完成新旧钢筋混凝土的有效连接,达到共同作用、整体受力的目的。它施工方便,对原结构损伤较小,因此成为加固改造工程中需要新增构件时的一种常用方法,但是对其抗震性能的研究还是比较少,尤其是当混凝土其他各领域的非线性分析不断进步时,植筋系统的有限元分析技术还很少,不够成熟。在实际加固工程中,化学锚栓的应用也非常普遍,但是其被应用于地震地区和受拉区混凝土构件的锚固与连接的---性与否一直是研究的空白。这些因素对后锚固技术发展和推广极其不利,使人们开始怀疑它的---性。裂缝的形态与走向可进行如下分析,若裂缝的走向为近似水平则可能为塑性沉降裂缝与新老混凝土交界处冷缝,再注意观察裂缝的形态,塑性沉降裂缝一般为断断续续的,每段中间部位裂缝宽度较大、两端较小,而新老混凝土交界处冷缝一般较长、形状为略弯曲的曲线且通过细致观察可发现冷缝不是真正---的开裂裂缝,若裂缝为垂直走向的则裂缝可能是水线裂缝与自收缩裂缝,水线裂缝较好辩认因为它不是真正意义的裂缝,只是大量泌水在运动的过该方法是在粘贴非预应力纤维片材之前先使受弯构件反洪,再在其受拉面粘贴纤维片材,特胶粘剂固化后,卸去外载释放反拱,从而使得纤维片材产生预应力。具体在顶压产生反拱时,可以向上产生反拱,也可以将构件倒置,向下反拱,待操作完成后,在卸载:颠倒过来即可。这种方法与传统的卸載加固方法类似,原理简单,易于操作,但施加的预应力水平比较低,材料利用率不高,井且容易使梁产生破损。程中冲刷带走了粗骨料与细骨料表面的水泥浆体,使骨料从本世纪60年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就己经成为---土本工程界研究的重要领域。美国aci437---会于l99l年提出了“已有混凝土房屋抗力评估的报告,提出了检测试验的详细方法和具体步骤,日本建设省从l980年就筑物---性鉴定规程?(ybj219-89)规定了钢筋混凝土结构使用寿命预测方法。近两年刚编制完成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指南?和?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由于温度变化而产生的裂缝称为温度裂缝。事实上,关于温度裂缝问题,在水工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方面的研究很多,但在土木工程方面的研究很少,而且两者的结构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应当针对土木.工程大体积混凝土自身的特点,对其温度及温度应力的变化规律、温度裂缝的控制技术等方面展开一系列的研究,推动当前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进步,---工程,具有---的现实意义。结构耐久性评定标准基本上代表了我国的耐久性研究水平。外露而形成的痕迹并只出现在表面,且在墙体的某一部位水线裂缝一般成批出现,自收缩裂缝则相互间隔一定距离地出现且一般为贯穿性的裂缝。内模上浮,---顶板设计厚度,我们采用特制压杠通过拉杆与---连为一整体阻止内模上浮,为防止内模下沉我们采用在底板钢筋骨架上每隔4-5m焊设长度比底板厚少5mm的支撑短钢筋。在模板安装时,注意检查模板的端部和底部有无被碰撞而造成的影响使用缺陷和变形。模板安装成型后,其尺寸、垂直度及线型偏差必须符合规范要求。在施工中,不定期检查模板各部尺寸,其挠度及变形情况等是否规范要求,如有偏差,应及时校正。也没有意义。所以,灌浆料的流动度是评价灌浆料优劣的首要条件。 灌浆料的流动度随加水率用水量/干料重量的增大而增大。但是,加水率过出现泌水现象和降低抗压强度。灌浆料加水率的可调节范围应在1%以内。1.2膨胀率 膨胀率是灌浆料的第二个主要技术指标。为了使灌浆料硬化后,能够获得饱满填充效果,灌浆料必须具有适宜的膨胀性能。 我国《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j119-88规定灌浆料的1d竖向自由膨胀率为0.1%~0.5%,6个月的剩余竖向自由膨胀率大于0.05%。1.3抗压强度
<至2008年底,全国公路桥梁已达59.46万座、2524.70万延米。其中---桥梁1457座、250.18万延米,大桥39381座、884.37万延米。依据1982年不完全统计[1],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修建的公路桥梁有136万座,大部分是按l972年以前部颁标准建造的,其中危桥4283座,共12788米,単是大、中桥,汽-10---以下的就占8.6%,近11.7万米。2008年底,全国公路营运汽车达930.61万。img src="" al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