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厅声学设计
在厅堂内各处,不管你是否使用扩音设备,声音都要有一定的响度,而且,各处的响度要比较均匀,不得有“焦点”——即声音被“---”而---响的地点,也不得有“盲点”,即声音由于某种原因而变得很弱的地点。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如果你问某些细心的、注意声音效果的剧场工作人员,他会告诉你哪几个座位上的声音---弱,哪些座位上的声音---清楚等。北京有个剧院,它的前几排座位恰好是一片“盲区”,眼看着自己面前不远处的舞台上,演员在卖力地张口,但听起来声音却很弱,要“坚起耳朵”很费劲才能听清。
反射声的存在是必需的,因为有了反射声,声音才显得有“活力”。反射声也要均匀,某些声学缺陷往往是由于反射声不均匀造成的。舞台上空悬挂的反射板的数量、方向及反射能力、制作用的材料,舞台和大厅顶上---的高度、形状等,都与反射声---是早期反射声有很大的关系。一般希望低频反射声略强于高频反射声,这样听感就比较---。
近期的研究表明,侧面反射声对于听觉来说是很重要的。古典音乐厅,如每年元旦向全播出新年音乐会的维也纳音乐厅的“金色大厅”,是立方矩形即“鞋盒式”的。许多现代的圆形或放i射形的音乐厅的演奏效果往往不如立方矩形的好,被认为是由于立方矩形的大厅侧面距离短,因此侧面早期反射声比较强的缘故。所以目前“鞋盒”又时兴起来。北京音乐厅就是“鞋盒”式的。
直达声与第i一次反射声到达厅内同一处的时间间隙不能太长,如果长了,听起来就会有断开的感觉,更---些就会有“回声”了。这个问题对于体积大的剧院是个---需要注意的问题。例如,如果剧场---,前排中间座位的听众所听到的从舞台上直接传来的直达声与从远处的反射后壁或后排顶棚来的第i一次反射声就会“脱节”。像人民i---堂这样大的大厅,是利用各座位上的小扩音器来解决的。
演播室建声设计主要包含“噪声控制”和“音质设计”两大部分:
一、噪声控制
噪声控制包含:消声、减震、隔声等降噪方面的设计与施工。其中,空调伴随着演播室、录音棚工作,它的设计与安装将直接影响整体结果。
1、从演播室布置图可知,演播室区域内原有两个2米宽的大窗,因此,在设计中采用了多阻尼隔声墙对大窗进行封堵,以控制室内本底噪声。
2、出入房间需加装“声闸”结构设计。选用指标较高的隔声门,闸室空间进行全频带强吸声处理。
3、控制室与演播室间的观察窗,采用隔声窗进行隔声处理,其隔声量不小于50db。
4、演播室的隔声墙装隔音板,且施工与隔声性能的关系密切,因此提高施工。
5、空调机房、风道等需接近演播室以提高热交换效率时,尽量做好隔声与隔震(如将机组分开或将机组进行减震、隔声处理,对风道加装消声器和消音弯头,过墙时加隔声套等)。
二、音质设计
音质设计包含:吸声、扩散、反射等建声的设计与处理。由于虚拟演播室内采用大面积的虚拟抠像蓝箱,而作为语言类演播室混响时间需控制在0.4s左右,这就意味着演播室内除蓝箱区域外,要尽可能地采用强吸声处理方式。
1、墙面:采用了阻燃透声织物吸声结构及穿孔铝塑板吸声结构相结合的方式,---了室内的吸声量。
2、地面:采用了塑胶地板,对低频有效吸收。
3、天花:采用了铝格栅天花上放置吸声玻璃棉的强吸声结构,有效控制了室内混响时间,并防止声音向下反射。
室内音质设计时还要注意吸声材料的布置,应符合分散、均匀的原则。却又要避免大面积平行的声反射---对应,以避免声缺陷。
音乐厅的声场愈扩散愈好?
许多资料都非常强调声场扩散的重要作用,但既不能说清它与听音主观评价的确切关系,更无客观参量方面指标可循。有一种说法,似乎音乐厅的声场愈扩散愈好。但是一个扩散的声场应该是“能量密度均匀,在各个传播方向作无规分布的声场”见---gb/t3947—1966《声学名词术语》,即要达到均匀性和指向等同性。
对音乐厅来说,在非常扩散的声场---失去声源的方位感,这种情况显然是不理想的。再说,音乐厅音质评价中的几个重要评价参量,如侧向反射成分、环绕感、空间感、视在声源宽度等都是由加强某些方向的反射声来达到的,即有意提供一个非扩散的声场。
而在音质评价中,对80ms以内的早期反射声指直达声以后紧接着的反射声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众所周知早期阶段的反射声有限,---不可能达到扩散的声场。至于后期的混响声场,固然由于多次反射而比较扩散。
音乐厅的声场愈扩散愈好
有研究表明,后期反射声的方向对听者环绕感lev的影响也相当大,因此也并不说明后期声一定要求非常扩散才好。
从厅堂中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厅内主要吸声面是集中在地面上的听众席,因此分布很不均匀的吸声面是难以达到具有“一定”由于无法量化,故在此只能用一个不确定的定语扩散的声场。已知后期扩散声场的主要作用是使大厅的衰变过程平顺一些,可是尚无定量指标来描述其物理现象和主观听感。
表面散射处理有两方面作用:
1减弱声波的定向反射使之为漫反射,这样对早期反射声而言,可以避免染色现象的产生和高频发毛的刺耳感;
2对后期声则有助于声场扩散。至于不同形状、尺寸和布置方式的散射效果只有用图示来显现,没有可以互比的单值参量,因此还只是定性的资料。所以厅内表面散射处理的作用不宜过分强调,更不宜成为音乐厅声学设计中的主要内容。否则将误导建筑设计人员,把复杂的声学设计简单化地认为作些“不规则表面处理即可”。
联系时请说明是在云商网上看到的此信息,谢谢!
本页网址:https://www.ynshangji.com/xw/27908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