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西汉时扬雄就提出了“书为心画”的观点,认为书法艺术作品是书家思想意识、德行、品藻的直接反映。这一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宋书论家朱长文在其《续书断》中就认为,一个人书法艺术的高下与他的品格修养有很 大关系,并举例说:“鲁公可谓忠烈之臣也,……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扬子云以书为心画,于鲁公信矣。”这实际上就是说颜氏端庄雄健的风格来自于他的高风亮节。近代书论大家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更明确地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他认为通过书法不仅可以看出书家的“学”、“才”、“志”,而且可以想见书家其人。人品好书品-好。
另外,善于借助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评赏者的感受,以充分显示欣赏过程中多种心理 活动交织的情状。早在东汉蔡邕的《笔论》中,就运用丰富、美好的比喻,来强调书法创作 的体势应融-自然各种生动的形态。自此,历代书论家留继承了这一传统。如孙过庭《书谱》中写道:“观夫悬针垂露之异,书法教学软件,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在这里,作者就运用了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比喻 ——实际上是博喻,来比拟钟繇、张芝和二王书法的神妙景象,从而使人获得一种感性的认识,便于领会。此类例子真是举不胜举。
总之,中国古代书法理论是一笔-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继承。
书法教学系统在书法提升教学中的应用
自主学习:书法教学系统设置有十五万全息书法字,灵便撰写字的笔画-工具、字与碑帖互相获取、字的笔画溶解与组成、繁简转换、字体转换、同字核对、多种多样碑帖摹仿方法等作用及其充足的基-学课件、国学-课件等內容,促使学员根据互动学习台开展-的自主学习。学员课后练习还可以在敞开式在线学-台“书法欢乐”上学习培训近三千个当代名人书法讲座视频的相应知识。
互动学习:书法教学系统软件达到书法讲课教学必须,如老师可以对于随意学员的课堂教学撰写全过程和撰写著作开展展现与评析;书法教学系统可以对学员的硬笔摹写训练开展智能测评与评分;学员可以对老师下达的教学课件和训练立即在学习培训台子上学习培训、解题和递交作文这些,因此尤其适用书法校在书法提升、书法写作、书法-考试层面的深层教学。
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古代的书法理论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也是我国艺术理论中的-的遗产。
相对而言,古代书法理论的出现比书法艺术的形成要晚一些。据目前所能见到的资料,古代书论著作早出现于汉代。西汉大学者、文学家扬雄在他的《法言·问神》中,提出了一个的论断:“书,心画也。”这里的“书”虽不是专指书法,但它早论述了有关中国书法理论的-命题——书法同书法家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和书法艺术表情达性的特质等问题,对后世的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书论史的源头。
汉代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初创期。随着书法艺术的成熟和兴盛,专门研究书法的理论 著作便应运而生。早论述书法的一篇文章是东汉书法家崔瑗的《草书势》。崔氏在文中认 为,草书的出现正是由繁到简的社会需要的反映,并描述、赞扬了书法的形态美和动态美。 对书法的艺术审美功能和价值作了-。继此之后又出现了几篇重要的书论著作,如赵壹的《非草书》、蔡邕的《篆势》、《笔赋》、《笔论》、《九势》等。尤其是大书家蔡 邕的《笔论》和《九势》,在中国书论占有重要-。
|